哈达铺:从长征“加油站”走来

http://www.tcnews.gov.cn     2012-02-03 10:50:00  作者: 来源:甘肃日报   点击:

    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些转折。或许瞬间发生,但却决定了接下来的历史发展走向。

  哈达铺,宕昌县一个普通得无法再普通的小镇,因为历史的驻足,也把自己的名字,璀璨耀眼地定格在转折上。

  1935年至1936年,红一、二、四方面军两次经过这里,整编部队,补足给养。根据当地邮政代办所获得的《大公报》上的消息,毛泽东同志以“一张报纸定乾坤”,发出了长征中最明确最坚定的目标:到陕北    哈达铺,成了红军长征的“加油站”,成了决定红军长征命运的重要决策地。

  红军曾经离开哈达铺,但红军一直没有走远。红军留下的红色足迹,现在已经成了哈达铺最宝贵的资源。

  6月30日,建党90周年前夕,哈达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

  在长约1200米的“红军街”上,古意盎然,毛泽东同志住过的义和昌药铺,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驻扎过的张家大院,以及颇具传奇色彩的“邮政代办所”……让人们又仿佛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一张张记载历史的资料图片、一件件见证惨烈战斗的文物,吸引着游客纷纷驻足、沉思。纪念馆门前,一拔拔来自陇南、定西等地的党员正在重温入党誓词……“5月初,纪念馆被评为全国红色旅游胜地。”红军长征纪念馆馆长何晓虹说。今年截至目前,还未到旅游旺季,这里已接待游客近11万人次了。

  在哈达铺的街道两旁,以“红军”、“长征”命名的店名不时映入眼帘。

  住在红军街上的居民李土花开起了一家长征民间手工艺纪念品店。“我们一家5口人生活全靠这店的收入,一年能挣近5万元。”她对记者说。

  同样在红军街上,“哈达铺红军鞋厂”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厂一年能生产8000余双“红军鞋”,产品供不应求。

  红色旅游的蓬勃发展,不但给山大沟深的哈达铺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也给曾经闭塞的这里打开了一扇窗口。

  哈达铺盛产“岷归”。近年来,镇上通过调整结构,扩大规模,使药材这一老产业焕发了活力。目前,药材占到了农民人均收入的三分之一,成了许多外地游客首选的土特产。“但是,外地游客对药材的精挑细选,逼着我们注意到,必须提升药材质量。”哈达铺镇党委书记王福全说。

  提升的不仅仅是药材产业。哈达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但多年以来,模样依旧。现在,古镇开发的脚步加快了。在穿镇而过的212公路两旁,统一修建的仿古式明清风格的二层小楼已拔地而起,一个全新的旅游一条街扑面而来。

  哈达铺的对外交通网络也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巨变。已经修建的兰渝铁路,即将动工的兰成铁路不但在这里交汇,还在镇南面的金布川村规划了火车站。“加上兰海高速公路的修建,昔日红军长征途中的‘加油站’,要不了三五年,将成为甘肃南部的交通枢纽。”王福全说。

  一天比一天红火的日子,让哈达铺人看在眼里,喜在心上。6月30日,当地红军长征纪念馆前的广场上,人似海,歌如潮。哈达铺镇2000多名村民,为“七一”当天镇上“首届农民红歌会”做最后的彩排。

  《十送红军》、《到陕北去》……当嘹亮的歌声响彻云霄时,听着这些歌长大的人们,和他们先辈当年一样,在这些激昂的经典歌曲背后,是他们心中正在燃烧的美好向往和希望……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为“宕昌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宕昌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②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