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与乞巧

http://www.tcnews.gov.cn     2014-08-03 15:39:00  作者:tcxwwz    来源:中国陇南网   点击:
杨克栋与乞巧
    杨克栋,男,甘肃省西和县人。现仼政协西和县委员会常委,陇南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
    杨克栋老先生在《试论西和乞巧节的地域特征》一文中依据西和乞巧节的进程和内容,论述了分群聚集,各点姑娘尽数参与;独尊织女,以得“巧”为主要诉求;充分准备,为节日举行提供了保障;7天8夜,节间祭祀仪式多样;载歌载舞,“唱巧”贯穿节日始终;虔诚祭祀,以表心愿并谢护祐等地域特征。

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陈斐在2013年中国(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上作了题为《读赵子贤先生<西和乞巧歌>》论文,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陈斐与乞巧

  陈斐认为,十分重视“乞巧”节俗的西和、礼县一带是秦人的发祥地。子贤先生把“乞巧歌”比作诗亡后的正声、《秦风》的余响:“莫谓诗亡无正声,秦风余响正回萦。”在所录歌词的编排上,亦仿照《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凡反映男女婚姻与社会风俗者为“风”,细分为“家庭婚姻”、“生活习俗”、“劳动技能”三篇;涉及时政新闻与咏唱传说故事者为“雅”, 细分为“时政新闻”、“传说故事”两篇;用于乞巧仪式及歌颂巧娘娘者为“颂”, 细分为“坐神迎巧”、“礼神乞巧”、“看影卜巧”、“转饭送巧”四篇。对于曲调简单、流传地域有限且难辨源流的“乞巧歌”而言,子贤先生以内容为准的编辑方法无疑更加切实可行。


 储冬爱与乞巧

    2013年8月,在北京举办的中国(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上,华南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储冬爱作了题为《西和与广州珠村两地乞巧文化的比较——以传承为核心》为题的论坛, 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她认为,西和是偏居西北的小县,珠村则是华南大都市广州广受关注的“城中村”,两地的乞巧文化同样繁盛,分别成为原生态民俗与都市新民俗的代表,通过节日名谓与时间周期、乞巧仪式与程序、文化内涵与功能、节俗传承与变迁等四个方面的比较,我们发现,西和乞巧传统相对稳固清晰,而广州则经历了复杂而深刻的变迁;两地对比鲜明,承载了各自的地域文化传统,前者表现为抒情的审美特质,礼仪性突出,后者则表现出强烈的务实风格,更重个性自由,二者都折射出乞巧习俗在当下的传承态势。两地在传承方面可相互借鉴,而广州作为中国城市化的先驱,“城中村”乞巧风俗的变迁更具有突出的“标本”意义。

肖放与乞巧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民俗文字典籍研究中心民俗室主任在2013年中国(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上作了题为《星汉遥望,心通艺巧》论文,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肖放认为,传统七夕在一些地方具有女性成年礼的意涵,作为少女到成年女性的通过仪式,它是道德、情感、心智、技艺获得增进与提升的重要时机,也是女性身份认同与角色意识增强的特殊阶段。同时人们通过七夕节会的特定年龄组织内部的密切交流与相互走访,在女性面对面的情感交流与技艺的比试中,实现地方社会女性之间的社会团结。在当今社会,女性成长过程中,也同样需要这样一个成年仪式。女性的情感与技艺智慧同样需要集体生活的养育与催化,七夕成年礼就是一个完整的可以借鉴的集体通过仪式。我们借助这样的民俗传统自然而然地将年轻女性的纳入我们的社会生活之中。当代陇南西和的七夕乞巧活动的主力是中学生,在成年女性的指导帮助下,她们完成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送巧各项仪式,这对于十几岁的女孩子来说,就是一个人生成长的重要过程。我们只要有意识地将成年规训、成年的责任义务、成年的生活技能贯彻在仪式与演唱活动之中,我们就很好地实现传统仪式的现代转换,从而达到传统文化遗产与当代社会生活的和谐传承。

   七夕节在早期是庭院式乞巧节日。唐宋时期,演变为社会节日,明清时期七夕节回归庭院。当代社会七夕节由家庭节日重新扩张为社会节日,人们可以七夕节会中的仪式展演与人际交流,加强地方社会的联系,活跃与丰富地方民众生活。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传诵千年,影响地域广泛,各地与牛女传说相关的纪念物众多,这些纪念物既是七夕传说的依托,又是人们开展节日群体活动的中心。当今的七夕节可结合地方风物与地方民俗仪式,有组织地开展社区群体活动,重建地方文化传统。

柯杨与乞巧

 

    柯杨(1935 一),男,汉族,甘肃省宁县人。历任兰州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教授,曾任中文系系主任。系甘肃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民俗学会副理李长、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现为兰州大学中文系硕士生导师。是我省著名的花儿学、民俗学专家。

    柯杨在2013年中国(西和)乞巧高峰论坛上发表题为《陇南乞巧节的原初性极其文化史意义》论文,他通过对西和有关乞巧节的材料研究分析认为,西和巧娘娘节在许多方面,的确保持着乞巧节古老的原初性质。首先,它是古老的秦文化的延续与活态遗存。巧娘娘是祖先崇拜(善织的女修)与星辰崇拜(被神化了的织女星)的合二而一,反映了我国传统岁时节日与民间信仰的密切关系。其次,它是一个以未婚少女为主体的真正的“女儿节”。祈求心灵手巧、才智双全,希望获得更多的生存本领,过上幸福的生活,是它价值观念的核心,它很少受到汉、唐以后牛郎织女凄婉爱情故事情节的影响。牛郎在当地巧娘娘节上毫无地位可言,当地人从未制作过与巧娘娘平起平坐的牛郎纸扎像,在大量的乞巧歌中,姑娘们也很少提到他。第三,西和乞巧节在历史上当然也在发展变化,但它不是朝着牛女爱情传说的方向延伸,而是朝着为受压迫的农村妇女争取社会地位和话语权的方向发展,成为女孩子们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重要载体,为她们的成长、成熟提供了广阔的社交空间。这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就这一点而言,说西和巧娘娘节是当地传统的“妇女解放日”或“妇女狂欢节”也不为过。由此可见,我国各地的乞巧节也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的,不必人为地予以划一,更没有必要改变它们各自的传统内涵,叫什么“中国的情人节”!那种处处事事奉西方文化为圭臬的思维,不但是受欧洲文化中心论影响太深的表现,也是对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缺乏自觉、自尊、自爱、自信的表现,是我们所不赞成的。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为“宕昌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宕昌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②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