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 | 四十年:逐梦小康战贫困

http://www.tcnews.gov.cn     2018-07-05 16:12:35  作者:韩县银 罗 艳 来源:陇南发布 点击:


64岁的罗湾村村民杨宝生去年年底“进城”了,这一次不是转一转就返回山上,而是彻底定居下来。

“三室一厅的新房住着,家具、生活用品样样齐备,看病就医不仅方便还可以报销,三个孙女的上学问题也解决了……”对于进城后的生活,杨宝生觉得非常满足。

杨宝生说,在山上干了大半辈子,也还是穷,没想到老了,却过起了“城里人”的生活。

杨宝生所在的罗湾村地处高半山区,是宕昌县两河口镇的深度贫困村。近年来,紧抓脱贫攻坚机遇,两河口镇党委、政府通过实施县内易地扶贫搬迁,来实现“挪穷窝、拔穷根”,切实解决“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目前,包括杨宝生在内的山背、罗湾两村186户849人已搬进了县城宽敞明亮的楼房里。

“这都得感谢党,感谢脱贫攻坚的好政策。”杨宝生对记者说。

(一)

人们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当山不葱茏,缺水严重,这便成了一句空谈。

宕昌县地处青藏高原边缘和西秦岭、岷山两大山系支脉的交错地带,是1954年由武都、岷县、舟曲三县部分边缘相邻地带拼盘而成的一个山区传统农业县。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地形地貌复杂。

因其自然条件严酷,各类灾害频发,经济社会发育程度低,县域经济实力薄弱,一直以来,各项经济指标都排在全省后位,是全省乃至全国最为贫困的县区之一。

彼时,有新华社记者深入车拉乡采访,因山大沟深、气候寒冷,冰雹、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感触很深,回去后以《难以置信的贫困》为题,报道了当时车拉乡群众的生存现状。

“土地贫瘠,广种薄收,吃不饱,穿不暖,运输靠人背畜驮,喝水要到距村几公里的地方去背,看不到半点发展的希望……”有上了年龄的老人回忆起过去,不禁唏嘘。

宕昌县扶贫办副主任李三生说,根据宕昌县扶贫志记载,那时的贫困源自多个方面:自然条件严酷,灾害频繁,常有旱雹洪霜冻虫为害。尤以雹灾为甚,灾及全县。教育落后,人才缺乏。交通不便,晴通雨阻。地方病多………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虽有贫困的一面,宕昌县也有着发展的优势和潜力。

“传统的中药材种植,优越的发展畜牧业的条件,宝贵的红色革命遗产,还有产量大、品种多的农副产品等,只是那时还没有迎来发展的机遇。”李三生说道。

1986年,宕昌县被国务院列为国列贫困县。从此,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宕昌人民踏上了艰苦奋斗的扶贫开发历程。

(二)

据介绍,宕昌县扶贫工作大致经历了1986年至1990年的“四个一”扶贫开发阶段,1991年至1993年的整村整乡扶贫阶段,1994年至2000年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阶段,及从2001年开始实施的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阶段。

宕昌县坚持“内抓扶贫开发、外抓劳务移民”的工作方针,以贫困村为战场,以贫困人口为主攻对象,坚持“帮扶到村、工作到户、项目覆盖、整村推进”方针,集中全县人力、物力、财力,进村入户开展扶贫攻坚工作。

经过20多年不懈的艰苦奋斗,宕昌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1240元增长到2010年1976元,群众的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经济收入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然而,由于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土地贫瘠、信息闭塞等因素制约,2013年底,按照国家新的贫困标准统计,宕昌县有贫困人口11.72万人,贫困面高达41.3%,脱贫任务仍旧很艰巨。

2014年,新的国家、省市扶贫开发政策出台,宕昌县积极响应,通过精准识别贫困对象聚焦发力、瞄准特困片区形成合力、提升产业水平提高造血能力,吹响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号角。

李三生说,为了打好这场脱贫攻坚战,宕昌县委、政府把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用好“绣花针”,下足“绣花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给力”扶贫工作。

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到富民产业培育,从整村推进项目到易地扶贫搬迁,再到如今的县乡村三级干部走村入户制定“一户一策”脱贫计划和“大走访、回头看、大整改”活动……促使脱贫攻坚取得新的巨大成效。

数据显示,2014年宕昌县确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6987户117935人,至2017年底,全县已累计脱贫18341户81749人,贫困发生率从41.41%下降到20.7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287元上升到了5732元。

(三)

一排排漂亮的砖瓦房整齐排列,一条条平整的水泥路连通村村社社。每个村里,小学、卫生所、文化活动中心、养老院等公共服务场所一应俱全;街道上,摩托车、农用车来回穿梭……

南河镇——这个昔日的穷山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而这里的变化仅仅是宕昌县扶贫开发的一个缩影。

“在扶贫开发过程中,我们坚持把促进农民稳定增收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任务,大力发展旅游、中药材和劳务三大主导产业,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实力。”李三生说道。

走进宕昌县哈达铺镇召藏村,田地里农民正忙着给中药材、马铃薯锄草,村庄里前来帮扶的各级干部抓产业、搞培训、解难题……

“以前种小麦,最多解决温饱,现在种中药材,每亩地收入达3000多元,村里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房,去年党参苗子卖了后,好多人家都买了小轿车。”宕昌县哈达铺镇召藏村村支书高进中说。

近年来,宕昌县按照规范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营销的思路,大力推进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中药材产量与质量稳步提升。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建成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点12个,建成中药材专业市场11个,组建中药材合作社236户,全县从事中药材加工的大户达到2000多户,从业人员超过2.8万人。

与此同时,宕昌县积极探索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转变,旅游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建成旅游富民示范村3个,农家客栈38个,农家乐76家,带动贫困户就业6800多人。

劳务用工也搭上中药材产业和旅游的“顺风车”驶上快车道。2014年以来,累计培训劳动力4.4万人次,累计转移就业人数达到27.8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42.42亿元。

“在大力提升旅游、中药材和劳务三大主导产业质量效益的同时,宕昌县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难度大的突出问题,扎实开展了贫困户稳定增收‘十条路’拓展行动,确保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按期实现稳定脱贫。”李三生介绍道。

同时,宕昌县以解决吃水、用电、行路、住房等事关群众利益的问题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6.2%;切实加强农电线路改造,贫困村动力电实现全覆盖;积极争取并实施建制村通畅项目,通畅率达到98.5%,同时打通了北部5条76.7公里的联网路;扎实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脱贫攻坚的突出位置,切实加大民生事业投入,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社会治理模式,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

如今的古羌大地,扶贫的浪潮在这里翻涌,脱贫的春风吹遍每一处角落。扶贫产业遍地开花、易地搬迁如火如荼、危房改造随处可见,党委政府、公益组织、爱心人士,正奔忙于脱贫的第一线,扶贫绘就的新时代画卷正徐徐展开……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为“宕昌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宕昌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②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