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喝水”的旱地产得多

http://www.tcnews.gov.cn     2020-06-20 10:03:45  作者: 来源: 新华网 点击:

李聚东的旱地终于学会了“喝水”。1100亩马铃薯原种繁育基地为39岁的他带来更多致富的机会。

  李聚东的家乡位于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鲁家沟镇。这里,以贫穷著称,以缺水闻名。

  直到2014年底,他的家乡发生了变化。甘肃投资规模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即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为旱塬送去了“解渴水”。

  即便这样,在旱地里搞马铃薯原种繁育,家里人还是认为“他‘飘了’”。

  此前,李聚东曾靠饲草种植赚到了“第一桶金”,因为“草耐旱,好养活”。

  年轻人胆子大,想赚更多钱,李聚东不例外。抗旱抗寒的马铃薯是定西的主导产业,其原种繁育,经济效益更高。

  鲁家沟镇太平村距离城区约40公里。这里,一部分村民撇下土地,外出务工,造成土地撂荒。另一部分无法外出的村民只能将瘠薄地拴在身上,种一点、吃一点。

  李聚东到处请教、查阅资料后,决定“换脑”,不种粮食,要向太平村的撂荒地和瘠薄地要效益,搞马铃薯原种繁育。

  2017年,在当地政府支持下,他投资200多万元组建了合作社,以每亩500元的价格流转了650亩土地,开启瘠薄地变增收田的“追梦路”。

  太平村,和定西所有的山山峁峁、沟沟壑壑一样,干渴苦焦。

  李聚东算了一笔账:在作物用水旺季,若大水漫灌,花钱、费水、费工。一亩地一年至少浇水300立方米。每年650亩的水费高达10万元左右。10多人要在田间时时盯着,还要修渠,防止水“跑错了路”。

  节水农业,是唯一出路。

  李聚东用“土办法”搞起了田间示范。他在田间铺设了简易管道,将清洁后的油桶改装成简易的施肥罐,通过水泵的压力,使桶里的肥料溶液随着管道里的水流入田间。

  这样做,省水、省肥、省钱、省工。但李聚东并不“知足”。

  2020年,机会来了。在甘肃省农业农村厅项目支持下,李聚东的马铃薯原种繁育基地被列为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区,并获得了智能化控制系统、设备和管道等配套设施,以此带动当地发展智慧农业。

  安定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安磊介绍,水肥一体化就是精准、按需施水施肥,让作物巧“喝水”,快速吸收营养。

  省里、市里的农技专家定期前来指导。李聚东的腰杆挺得更直了。他干脆扩大繁育面积,再流转了50多户450亩土地。

  李聚东又算了一笔账:使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每年每亩地比大水漫灌节约了一半以上的水资源和水费;可以通过手机随时查看马铃薯苗情长势和土壤墒情,也可以远程灌水施肥。

  田间智能管理促进了增产增收。李聚东说:“现在,一亩马铃薯原种的产量比用大水漫灌方法增产了30%以上。”

  瘠薄地变成了增收田,山沟里蹚出了致富路。李聚东的合作社带动了30多名村民就地就业。

  太平村建档立卡户付彩霞在合作社打工。她说:“53岁了,还能有份稳定工作,每月挣2000多元,我很珍惜。”

  李聚东没有停止追梦。他计划为周边400户农户免费投放马铃薯优良种子,发动大家也种“致富薯”,一起奔小康。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为“宕昌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宕昌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②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