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日报]“互联网+”时代,关于宕昌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四个判断——访宕昌县县委书记

http://www.tcnews.gov.cn     2015-10-30 10:18:42  作者:刘国庆 王雪刚 来源: 点击:

    本报记者 刘国庆

    通讯员 王雪刚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县域经济发展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日前,记者就“互联网+”推动宕昌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专访了宕昌县县委书记李平生。

    记者:请您谈谈县域经济在当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有哪些优势,有哪些劣势?其潜力在哪里?困难是什么?

    李平生:毋庸置疑,“互联网+”为新常态下的县域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近年来,宕昌县充分利用大学生村官、返乡创业青年熟悉网络的优势,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宕昌道地中药材、官鹅沟松花蜜、沙湾罐罐酒、南阳松花蛋等农特产品成了网店宠儿。是互联网让这些纯天然绿色产品由资源优势转变成了促农增收的经济优势。当然,大交通网络的不够完善、农特产品深加工技术的缺乏等短板,仍然严重制约着宕昌经济发展。相信随着兰渝铁路、兰海高速等一批国家重点项目的建成,宕昌的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也将为宕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记者:在落实“433”发展战略中,宕昌县提出了什么样的思路,采取了那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

    李平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市相关政策决定精神,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扶贫攻坚。为此,我们结合“433”发展战略,在充分讨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符合宕昌实际的“1355”工作思路。具体讲,就是围绕扶贫开发这一主线,在旅游、中药材、劳务输转等产业的质量、档次和效益上实现“三个提升”;(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在民生改善、城乡一体、非公经济、电子商务和哈达铺园区建设上实现“五个加快”;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社会治理、金融支撑、基层组织建设上实现“五个强化”。通过“1355”工作思路的落实,以绿色山水为骨架、红色圣地为招牌、羌藏民族民俗文化为底蕴的大旅游格局已初步形成;通过开展中药材栽培示范、新品种引进选育、野生药物栽培驯化、丰产技术推广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高了道地药材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力。中药材种植稳定在40万亩,预计今年产量将达到8万余吨,产值6亿元;同时,将外出务工人员技能培训和“持证”输转作为增加务工人员收入新的增长点,进一步提高劳务收入,截至目前,劳务收入突破10亿元。尤其是通过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农特产品在网上热销,目前在淘宝等平台开设网店848家,线上销售额达到5893万元。

    记者:请您用几个词语概括一下近五年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最大变化,形成的现状。

    李平生:要概括近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最大变化,我想有这么两个词语。一个是“扶贫攻坚”,一个是“产业发展”。在扶贫攻坚上,2014年年底全县贫困人口为9.34万,较2010年减少了25.8%,农民人均纯收入3434元,较2010年提高了83.3%,贫困发生率由2010年底的43.9%降低为2014年底的32.9%。在产业发展上,旅游产业2014年游客接待量达到112.89万人次,较2010年增长1.5倍,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2亿元,较2010年增长近6倍;中药材产业2014年种植总面积40万亩,总产量7.8万吨,总产值5.3亿元,农民人均药材收入1833元,较2010年分别增长10.8%、18.2%、71.5%和72.1%;劳务产业截至今年9月底,全县劳务输转10.08万人,劳务收入15.02亿元,较2010年分别增长14.5%、101%。

    记者:请您就下一步工作的打算做具体介绍。

    李平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433”发展战略,以县委“1355”工作思路为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措施,大力发展旅游、中药材和劳务输转三大产业,通过社会帮扶、产业培育、片区开发、科技支撑等多种办法扎实推进精准扶贫,让更多群众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生活,与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为“宕昌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宕昌新闻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②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